日期:2016-06-12
盡管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普惠教育,但是一直面臨著“吸引力不足”的困擾,而且時至今日,這個問題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不論是高職院校,還是中等職校,一到招生的時候教師們就揪心:一是學生選報意愿不強,二是錄取之后新學期報到率太低,三是學生進入學校特別是中職校后的“二次流失”現象嚴重。對于學生及家長來說,考不上普通高中或者本科院校,就讀職業院校是“無奈”的選擇。
面對上述問題,過去,國家更多的是從“需求”的角度強化對學生及家長的引導。比如從招生政策方面進行宏觀調控,強調職普比的大致相當;再比如從招生專項政策上進行調節引導,實施免學費和助學金政策等。而從“需求”的角度著力,已經不能很好地解決職業教育改革的問題,因為職普比大致相當的招生政策是在“壓制”學生就讀普通高中的需求;免學費和助學金是在“刺激”學生就讀職業院校的需求。當前必須從“供給側”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對“普職融通”進行深度思考。
普職融通是高中階段教育改革的訴求
由于我國實行的是初中后分流,因此,教育的分流主要是指高中階段的普職分流。自上世紀80年代調整中等教育結構后,以升學教育為主的普通高中與面向就業的職業高中雙軌運行。在這種體制下,職教工作者為了給職校生尋找新的發展機會和通道,首先提出了“普職融通”的發展思路。
普職融通同時是普通教育深化課程改革的需要。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基于普通高中生缺乏基本職業素養的現實,在課程設置上增設了通用技術的教育。盡管這些課程被列為必修課,但由于師資條件的限制以及“應試教育”的弊病,通用技術教育并沒有真正落到實處。
普職融通也是人才素養完善提升的需要。在企業用工短缺的大背景下,職業教育出現了忽視基礎知識傳授的弊端,導致所培養的藍領技能人才的適崗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下降,且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產業結構的升級,對從業人員的素質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
總之,職教與普教自身存在的問題,以及兩種教育類型的分離和割裂,使得普職融通成為高中階段教育改革的普遍訴求,尤其是對職教界來說,這種訴求更為強烈。
普職融通為何需要從職教供給側改革
中等職業教育有產能過剩的問題。我國高中階段教育一直存在著中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中結構比的平衡問題。鑒于普通教育的強勢以及職業教育在現實競爭中事實性的“弱勢”,國家在制度設計時就選擇了“職普比大致相當”的權衡性制度安排。當出現人口波動引發的升學學生數下降時,首先出現的是職業學校的過剩。
中等職業教育有效率過低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職業教育自身的基礎能力較弱,用于課程研發、師資培訓、實訓設備等內涵發展的經費投入不足,難以成為優質教育資源。
第二,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有待提升。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在經過上世紀的規模擴張之后,進入一個質量提升階段,提高教學質量成為職業教育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研究重點和主要任務。
第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存在著培養定位不清晰、理念相對滯后、學生文化基礎薄弱、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教學模式和課程教材體系不能很好地適應發展需要等問題。
中等職業教育有杠桿撬動不力的問題?,F階段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在不斷提高,但出臺的職業教育相關政策并未發揮明顯的作用。
首先是財政職業教育經費穩步增長機制不夠健全,持續給力不夠。201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職業教育法執法檢查報告中指出,國家和地方經費投入缺少穩定的增長機制,全國有近1/3的?。▍^、市)尚未落實“制定本地區職業學校學生人數平均經費標準”的法定要求。
其次是地方財政對職業教育投入能力有限,僅能維持正常運轉,無力改善辦學條件,部分職校達不到國家辦學基本標準。
再其次是職業教育相關激勵政策的引導效能削弱,激勵拉動乏力。其中,曾經最有激勵作用的政策“國家中職免學費和助學金”和“職業院校對口單招政策(含高職校的專升本、中職校的對口高考和注冊入學)”,雖也助推過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但當我國經濟漸趨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高等教育逐漸由大眾化向普及化邁進時,這些激勵政策對富裕起來的中國家庭的孩子就讀職業學校已經失去了“撬動”作用。
已有的職業教育供給側有難以執行的問題。
國家必須對已出臺的職業學校設置標準、經費撥付、教學質量提升以及考試招生等一系列涉及職業教育供給側的相關制度進行進一步梳理,創設與之相應的發展環境。其中,已有的職業教育供給側制度是“提供機會”,還是“制造障礙”,是評價一項制度適應情境的根本依據。重點要推動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擔、其他多種渠道籌措職業教育經費的撥付制度和職業教育教學質量提升以及考試招生等人才培養的“立交橋”制度,解決培養合格職業教育人才以及人才合理使用和持續發展的問題。
普職融通供給側改革的領域與重點
當前職業教育改革的重點在供給側,但也要兼顧需求側,要確保二者“相向而行”而不是相反。
首先是供給方向的引領,既要就業導向,也要升學滿足。實踐證明,德國的雙元制、英國的學徒制等世界上一流的職業教育的辦學都是以就業為導向,但職業教育絕不僅僅是就業,其制度設計同樣也為受教育者提供了升入高校的升學通道。中國的職業教育制度的初始設計完全是就業取向,上世紀80年代的職業教育被人戲稱為“斷頭”教育,盡管后來打通了升學通道,以致目前中等職業教育的學生可以通過“注冊入學”來上大學,但初始時職業教育就業取向這一簡單粗暴的做法,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不是一代人而是幾代人。因此,當前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的首要問題就是方向的引領,既要滿足學生的就業也要滿足升學。同時,不要人為地將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對立起來,尤其是不要一味地放大普通高中教育的升學作用,而是進一步增強其職業準備的基礎性。
其次是供給數量的滿足,既提供基本保障,也提供分類選擇。當前職教供給側的改革,既要去除過剩的“產能”,也要增強職教“基礎能力”建設,要按照教育部出臺的《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試行)》和《中小學校設計規范》,關、停、并、轉一批不合格的中等職校和普通完中,以保持高中階段教育職普學校比的合理。改變高中階段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的“層次”差別,加強初中畢業生的升學指導并逐步過渡到學生的職業生涯設計?;诰蜆I導向與升學滿足的雙重需要,當前要像基礎教育文理不分科那樣弱化職普的類型差別,讓學生在高中階段升學選擇時不僅僅以“分數”,而是兼顧自身的興趣、愛好、特長選擇職校與普高。要改進高中階段學??荚囌猩绞?,積極開展“普職融通”的招生制度改革,打通中等職校與普通高中間的學生流動障礙(目前是普通高中學籍的學生可以轉學到中等職校,而中等職校學籍的學生不可以轉學到普通高中),真正為普職融通去除學籍制度管理的障礙,為學生創造分類選擇的自由和靈活轉學的便利。
再其次是供給結構的調整,既縱向貫通,也橫向互聯。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重點在于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是結構的調整。供給結構的調整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供給主體的結構調整。橫向上,高中階段的教育主體是雙主體:職校與普高,其中職校側重于就業準備,普高是學業準備。這種劃分雖然可以突出主體特征,即職校的職業性和普高的學術性,但也會窄化主體的效能,即職校重技能輕文化,普高重學術輕職業等弊端。因此,在明確雙主體時,讓普高的教師承擔職校的文化課程教學,讓職校的教師承擔普高的職業課程的教學,可以促進二者主體職能的融通??v向上,要做好職業教育供給側的中職、高職或者應用型本科院校主體的責任調整,通過3+3、3+4等形式分階段落實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主體責任。
二是職業教育布局調整和職業院校內部的專業設置調整。職業學校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舉辦,因此,職業教育的布局調整應以縣級為行政單位,同時做好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和結構調整,從而進一步優化中等職教資源。同時,要面向產業結構的調整,做好面向過剩產能的專業設置和招生人數的減法以及面向新興產業的加法。
是影響職業教育質量因素的結構調整。課程、師資、教學是影響教育的質量因素。當前職教和普教文化課程的教材版本不一致,職教內部職業學校與技工學校專業課程的教材版本也不一致,不僅影響普職的進一步融通,而且不利于職教內部教學質量的評估與監控。此外,學生學業質量的學分不互認也是制約普職融通和職教內部校際流通的制度障礙,因此,要做好與質量提升相關的人、財、物的流通機制改革和制度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