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11-03
“工匠精神”是實現“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的重要支撐力量,是中國產品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肮そ尘瘛辈皇且惶靸商炀托纬傻?,需要職前和職后兩個階段培養。它就像一粒種子,首先在職業院校里孕育、生根、發芽,然后步入社會在職業崗位上反復磨煉才能開花結果。那么,在職業院校里,深耕適合“工匠精神”生根發芽的土壤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營造崇尚技能的社會環境
不可否認的是,目前由于技術工人收入水平普遍較低,職業生涯發展空間有限,工作苦、臟、累等因素的存在,導致社會上部分人士對職業教育存在偏見,用人單位的人才高消費又加深了這種偏見。
要改變這種現狀,一是從根本上改革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拓展技術工人職業發展空間,真正形成有“為”就會有“位”,有“位”更將有“為”的良性競爭機制。二是通過各類媒體廣泛宣傳技術能手、技能大師的先進事跡并大張旗鼓地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使他們在社會上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待遇。三是強化技術標準執行力度和市場禁入制度及產品召回制度,在全社會弘揚“極致就是質量”的理念。
質量是“工匠精神”的具體體現。中國產業工人并非都缺乏“工匠精神”,中國航天“嚴格認真、周到細致、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質量理念,鑄就了航天奇跡;而從日本背回國的電飯煲、馬桶蓋,也有相當一部分是中國制造。由此可見,中國制造不缺一流的技術,不缺一流的設備,缺少的是技術標準執行的力度。因而,只有加大技術標準執行力度,在全社會樹立“視質量為企業生命”的理念,才能營造出“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濃厚氛圍,才能為“工匠精神”在職業院校孕育、生根、發芽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要素
近年來,很多職業院校已經把“職業精神”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積極探索將優秀的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相融合,將“職業精神”的培養融進人才培養全過程?!奥殬I精神”包含著“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職業精神”的深化和升華。實際上,企業的質量文化、成本文化、管理文化等無不折射著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產品和服務追求完美的價值取向,因此,“工匠精神”應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要素。
突出這個核心要素,首先,職業院校從校園規劃到專業教學,再到社團活動,都要以專業文化為引領,融入行業要素、企業要素和職業要素。比如,在校園環境方面,將中國航天、海爾等優秀企業的質量理念、行業精神、行業要求及優秀技術工人的畫像張貼在教學樓、教室、實訓車間的顯要位置,融入師生們的日常學習、生活及各種活動中,在潛移默化中熏陶學生、感染學生,讓追求完美在學校形成一種風尚。
其次,將本區域企業的技術能手、技能大師請進校園,聽他們講述人生成長經歷、技術創新過程、對產品質量的完美追求,以其敬業精神、嚴謹求實的工作態度感染學生、塑造學生、影響學生,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技能大師并不神秘,只要認真就能出精品。同時,組織收看“大國工匠”“狀元360”“我愛發明”等節目,在全校形成崇尚技能、追求完美的校風、教風和學風,讓“工匠精神”的理念在學生心田孕育,形成追求專注、堅守、耐心、創新,以及不斷突破自我的優良品質。
“教學做一體化”中“做”的著力點
“工匠精神”不僅應成為學生頭腦中的理念,更應成為“教學做一體化”中“做”的著力點。如果說“工匠精神”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要素是種子孕育過程的話,那么這種理念的實踐就是扎根、發芽的過程。
為此,一要樹立質量意識。無論是課堂的“教學做”還是實習實訓,都要讓學生了解掌握國家、行業、企業的標準和技術規范,做到學有規范、做有標準,明確產品做到什么程度是好、是優,什么是次品、是廢品,鏟除潛意識中“差不多”的觀念,樹立追求極致完美的質量觀。二是加強實踐。實踐是檢驗學生是否具有“工匠精神”的試金石,在追求完美質量的過程中,在失敗與成功的多次反復中,提高的不僅是技能,更是對耐心、專注、持之以恒心態的磨煉。只有這樣,大國工匠表現出來的“穩、準、精”技能才會逐漸滲透到學生的骨髓里。
深耕“工匠精神”在職業院校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的優良土壤,讓“工匠精神”扎根學生心田,這樣在學生步入社會后才能開花結果,造就出億萬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這才是中國職業教育成功之時,中國產品雄冠世界之日。
(作者李懷倫系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職業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