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11-17
對于許多青年學生來說,高職院校是他們確立職業方向、規劃職業生涯的重要一站。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因此,高職院校有責任引導學生邁好職業生涯的“最先一公里”。
這里講的“最先一公里”,不完全是時空意義上的概念,而是指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后心路歷程中的第一段。站在職業生涯的起跑線上,“最先一公里”的主要任務就是要確定初心、明晰目標,要從內心去回答“我是誰”“我現在在哪兒”以及“我將要去何方”等一系列人生的追問。
邁好職業生涯“最先一公里”,要激發“專業情”。
選擇高職院校,就是選擇了與職業教育結緣、與技術技能為伴。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正逐漸成為時代風尚。隨著社會理性的回歸,如今,職業教育日漸興旺,技能人才日趨寶貴,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與治國理政的領導人才、發明創造的科學家一樣,成為社會不可或缺的人才。筆者所在的南通職業大學從1973年建校至今,已累計培養了近8萬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他們已經成為這個社會的重要建設者,許多已經成長為黨政部門的領導、行業企業的精英、上市公司的老總和創新創業的“弄潮兒”。高職教育要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和自信,讓他們充分認識到接受職業教育一樣可以成就出彩的人生,“上高職”同樣可以取得事業的成功、過上幸福的生活。
邁好職業生涯“最先一公里”,要孕育“職業夢”。
夢想是對人生意義的叩問和對生命終極價值的憧憬。遠大而堅實的夢想,能夠催生不斷挑戰自我的動力,指明能力擴展的方向,形成追求完美的態度。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制造業的超級大國,然而,卻遇到諸如圓珠筆球珠造不出來的困局。李克強總理的“圓珠筆之問”,更是“中國制造業之問”:為什么中國擁有了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卻制造不出國際一流的產品?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的缺失。引導高職學生邁好職業生涯“最先一公里”,就是要讓他們對自己的人生道路進行清晰、長遠、理性的規劃,明確自己的職業夢想和價值追求,那就是努力成為新時代的“大國工匠”。
邁好職業生涯的“最先一公里”,要提升“行動力”。
實現夢想不能靠空想,而應靠實干。行動是人的天性,教育家陶行知認為,從行動中獲得的知識最有價值。行動的準則在于“工匠精神”,其核心要義是“執著專注、作風嚴謹、精益求精、敬業守信、推陳出新”。它像空氣、像陽光,在學校應該無時不在、無處不有,它體現在校訓和校風、教風、學風之中,體現在課程和教學之中,體現在教師和學生管理之中。高職院校必須把“工匠精神”作為教育的根本價值追求,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納入學生能力評價的核心指標。職業院校由于專業的差異性,“工匠精神”在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專業、不同的學生身上,有著各自不同的詮釋并深深打上各自專業的烙印,機械專業更多地體現為“一絲不茍”,化工專業則偏重于“執著專注”,財會專業恪守的是“不做假賬”,藝術專業則樂于“創意暢想”。要讓學生確立“改變從今天開始”的理念,按照從“新手”到“內行的行動者”再到“專家”的職業能力成長規律,堅持做中學、學中做,一步一個腳印,朝著“大國工匠”的職業夢想邁進。
邁好職業生涯的“最先一公里”,要樹立“規則意識”。
規則意識是理想社會的基石,它包括能力和意愿兩個向度,前者決定著做事的效率,后者決定著做人的境界。大學不同于中學,承擔著青年人從校園走向社會的過渡性教育,如果僅僅傳授一些適應職場需求的知識和技能,充其量只是體現了能力的向度,而在迅速變化的轉型社會,是否有遵守規則的意愿和習慣則顯得更為重要。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還應將社會經驗和紀律、規矩注入學生的精神世界,引導他們自覺自愿地去遵循規則。讓他們既要學會相信別人,又要學會保護自己;既要學會競爭,又要學會協同;既要學會嚴格,又要學會寬容;既要學會堅持,又要學會妥協;既要學會傾聽,又要學會表達;既要學會默默恪守,又要學會分享心靈;既要學會在挫折中守護理想,又要學會在超越中留住平凡。我們的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在行動中去摸索其中的“分寸”,把握其中的“度”。這種“分寸”或“度”就是規則,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它的意義,在于不忘常識,堅持做人的底線,杜絕浮躁和功利,回歸社會理性;在于不違常理,順其自然、順勢而為,不做作、不強求;在于不越常規,在遵循行為方式的規則下,追尋內心理想的自由,讓心靈轉向愛、善和智慧。這個規則意識對于職業院校學生的價值,可以借用陶行知先生說過的一句話,叫做“現在不得了,將來了不得”。
邁入高職院校,是青年學生人生角色的一次華麗轉身。引導學生邁好職業生涯“最先一公里”,是面向學生終身發展、立足高職院校實際的一門重要課程,它的教育目標和使命,是讓學生有懂得感恩的心靈、有根植內心的修養、有恪守規則的自由、有敢于擔當的自覺、有追求完美的情懷。
(作者馬成榮,系南通職業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