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11-28
高等職業院校在校生和學校數量均占了全國普通高校的半壁江山,隨著國家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步伐的加快,高職院校也面臨著“雙一流”建設的迫切需求?!皟韧饧嫘蕖本褪锹殬I教育統籌教學與應用、專業與需求、能力與目標等方面,打通學校與企業、教室與工廠的嚴格界限。
一、辦學以深度校企合作為核心。
由于本科教育與高職教育自身的定位不同,學生的培養目標也不同,從而形成兩種不同的教學體系。從整體上來說,本科偏理論、高職偏實踐,本科重基礎、高職重應用。正是因為各有所長,社會、家長和考生對于高職的評價也日趨理性和客觀,高職院校也吸引眾多行業企業、社會媒體的廣泛關注。
高職教育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和特點,理實一體、工學耦合、校企共育,實現理論學習與技能訓練一體化。
所謂理實一體,是指理論與實踐教學同時進行,在實踐中需要什么理論,就學什么理論。比如說,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的學生,雖然他學的也是汽車技術,但是他主攻的是汽車蓄電池這塊,對于普通汽車技術專業要求學習的發動機系統、油氣系統等方面的理論就可以省略。學生實訓操作哪一模塊,就相應學習哪一模塊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學習理論,再用理論不斷指導實踐。
所謂工學耦合,是指學生在校學習過程中,從事一些檢驗學習成績的生產性實訓;學生在企業實習過程中,又有專業教師進行現場指導。這種“校中廠”“廠中?!钡慕虒W成功經驗被廣泛推廣。由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牽頭申報的“以校企合作工作站為載體的集團化辦學模式探索與實踐”項目被陜西省人民政府授予2015年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全國高等教育年度報告也收錄了這一成功教學經驗。
所謂校企共育,并非是指普通意義上的、存在商業利益的校企合作。高校作為青年學子們夢想起飛的地方,是非營利性的組織機構,是培養人才、塑造人才的沃土;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必然需要各種專業技能的人才儲備,同時它也承擔一定的社會義務,為人才的培養提供服務。目前,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已與中興通訊、戴姆勒奔馳等大型企業合作共建二級實體學院,接受企業提供的設備、技術,供學生實訓,畢業后優先被這些企業錄用。
二、教學以技術實踐應用為基礎。
高職教育教學體系的構建應樹立“以人才培養目標為導向、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本位、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改革課程結構、引入職業崗位技術標準,構建適應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
高職教育以基于“工作任務”課程體系為目標,以體現職業崗位技術要求的課程內容開發為核心任務,以“項目”為課程內容組織形式,以“教學做一體化”為課程教學模式,以“信息化”為課程資源建設主要手段,促進高職教育理念轉變,培養學生職業能力。
高職教育課程模式主要有實踐本位、能力本位和工作過程本位三種模式,其出發點是對職業能力的不同理解。實踐本位認為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是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能力本位對職業能力內涵的理解更側重于職業適應能力。工作過程本位認為,職業能力包括崗位操作能力、職業綜合能力、職業發展能力和職業創新能力。顯然,工作過程本位理念對職業能力的詮釋,更加符合適應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要求。
以“項目”為主線組織課程內容。課程的“項目化”要以典型產品為載體來設計教學活動。目的是使整個教學過程反映工作過程,使學生通過教學活動能夠提供一個具有實際價值的產品或服務。
“教學做一體化”的課程教學模式,使學生通過工作“建構”自身的知識體系和技能體系。學生通過完成一個個工作任務,最終得到產品或服務,才能掌握技術、訓練技能、學習知識,培養能力。
以“信息化”為課程資源建設的主要手段。在信息技術學習環境下,課程已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學校課堂,應是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
高職教育“內外兼修”在實踐中摸爬滾打,積累符合自身實際的辦學經驗,培養了更多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
(作者:陳小剛,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