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12-27
在日前舉行的“埃夫特·棟梁杯”全國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技能大賽上,一位女學生專注操作。未來的大國工匠角逐中,巾幗不讓須眉。鮑效農 攝
從1866年我國第一所真正意義上的職業學校福州馬尾船政學堂創辦到今天,我國職業教育經歷了150年歷程,從被輕視的雕蟲小技到全民尊崇的大國工匠;從個體謀生的生存需要到成為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支撐。150年來,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式、規模、質量和內涵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朵曾經的“野百合”,伴隨著時代發展,開始縱情綻放出靚麗的春色。
數量由少到多:從一所船政學堂到萬余所中高職學校
福州馬尾船政學堂,作為我國近代第一所職業教育特征突出的實業學堂,培養出了我國首批造船和航海專門人才,成為職教史上的一座豐碑。船政文化的獨特內涵具有穿越時空、輝映時代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其教育模式、課程體系以及考核制度均為我國近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積淀了積極元素。
學堂各專業學生,除學習外語、算數、幾何類公共必修課外,還需學習相關專業的基礎課。這種將公共必修課和專業基礎課分類教學的課程設置具有很強的實用性,使學生的學科知識得到均衡發展。船政學堂的辦學體制并非廠辦學?;蛐^k工廠,而是按廠校一體進行統籌規劃。課堂教育與生產實踐充分對接,教習教學角色帶有“雙師型”特點,既是教授理論知識的老師,又是指導學生實踐操作的工程技術人員;學生培養模式具有“雙元制”特征,既是學員,在課堂上習得相關專業知識,又是學徒,接受勞動并參與技能培訓。這種廠校一體化的辦學體制將產、學、研高度結合起來。正是由于教學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創辦5年時,學堂制造專業的學生就已具備了獨立制作和指揮施工的能力。切合實際需要的辦學模式和各專業均衡互通并行的課程體系使得學堂畢業生很多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材。別具一格的“船政模式”,對同時代的其他高等學堂的辦學產生了積極引導作用。
新中國成立后,1952年中央政府發布了《關于整頓和發展中等技術教育的指示》,明確技術人才是國家經濟建設的必備條件和當務之急。1952年全國有技工學校22所,在校生15000人。1958年半工半讀教育制度興起,在有限的經濟條件下,這種將實操與教學緊密結合、重視成人繼續教育的職教模式,不僅推動了農業和城市職業中學的創辦,改變了我國單一的全日制教育結構,而且為后來建立新的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體系提供了寶貴經驗。
改革開放后,國家急需大量技術技能人才和熟練勞動者,職業教育迎來了快速發展時期。中央提出要增加職業學校在校生在中等教育中的比重,明確了中等職業教育在中等教育發展中的地位。1996年我國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詳細闡明了職業教育的體系、實施和保障條件,將職業學校教育分為初等、中等、高等三個層次。法律的頒布實施加快了職業教育的發展,職業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已開始由強調改革調整向著以規模內涵并重的發展方式轉變。
新世紀以來,技術技能人才深受各行各業重視,發展職業教育被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和保障力度不斷加強,重點支持建設了1000所國家中職示范校和200所示范和骨干高職院校,并在中等職業教育階段推行免除學雜費政策。2016年我國已有中等職業學校1.3萬余所,高等職業院校1300余所,占據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期,國家對職業教育事業發展的巨大經費投入及政策制度支撐,使得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更為廣闊的前景。
質量由低到高:從傳承師門小手藝到服務產業大工匠
在職業學校出現以前,傳統的家庭作坊依賴于父子相傳的世代承襲。職業學校的產生,使從業者由過去謀生養家的小手藝人演變成服務產業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如今,新型學徒制、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等職業教育發展新模式的出現,有力推動了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
在中國傳統的農耕社會,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家庭手工業作坊造就了相對穩定的社會生產秩序,技藝通過家族延續代代相傳,且僅傳給特定繼承者。官府教育則具有顯著的階級性和集權特征,工匠們繼承了家庭作坊的職業世襲制,世代為官府服務勞作。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官營作坊因人手不足,開始出資雇用臨時工匠,具有資本主義萌芽性質的行會教育開始出現,學徒制逐步由私人性質過渡到公共性質,師徒間突破了親緣聯結,行會教育中通行的家長專制使得師徒關系常被比作父子。師傅除了教授徒弟技藝之外,還對其職業道德品行的養成擔起了一定責任;徒弟則在專心學習技藝之余亦要照料師傅的日常起居。這種穩固的師徒關系一般會延續貫穿于雙方職業生涯的全過程,社會的分工與職業的分化使得傳統學徒制滲透到各行各業。
工業革命將人類帶入了現代社會。大規模的集體化生產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手工作坊,學校教育制度的完善以及班級授課制的出現,推動著原來由少數人組成的“精英教育”朝著面向大眾轉變。傳統學徒制歷經了輝煌、式微、反復和蛻變后,并未隨著學校教育的興起而消亡,而以不同的形式延續著。以英國、德國和澳大利亞等國為代表的經濟發達國家在吸收傳統學徒制的優點并融合學校職業教育優勢的基礎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我國也在借鑒發達國家教育模式的基礎上,探索建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職業教育形式。由早期開辦“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學堂,到隨后出現“以實業輔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實業”的實業教育思潮;由抗戰時期“訓練各種專門技術人員,以應抗戰之需要”的戰時教育方針,到新中國成立后建立“培養國家大規模建設所需人才”的中專教育和技工教育體系,再到由20世紀60年代推行“兩種勞動制度,兩種教育制度”的半工半讀教育思想,在歷史的進程中,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路徑向著“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模式不斷轉變與革新,不斷深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充分顯現了探索強國之路的教育價值。
當前,我國正處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期,在制造業強國的征程中,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已成為中國制造乃至中國創造的核心競爭力和關鍵要素。某種意義上,制造業文化就是工匠文化,我國由一個農業大國轉變為以制造業為產業主體的工業大國,從業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尤為重要,職業教育在其中需有所擔當。
地位由弱到強:從勢微位弱到體系完善
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以及政府對教育事業的投入加大,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由被視作末流教育的觀念偏見逐步走向體系化的建設之中。從業者的地位也由謀生需求的技能勞作者轉為國家建設的技術技能人才。
伴隨洋務運動的實業教育為我國培育了一大批工程技術人才和海事人才,職業教育有了一個高水平的開端。但囿于傳統觀念,船政學堂的“技藝之學”多被認為是“奇技淫巧”,并未受到主流觀念的廣泛認同,僅被當作拯救垂危封建制度的工具。辛亥革命后,國內逐漸匯集了一股強大的職業教育思潮。1917年黃炎培等發起建立中華職業教育社,提出職業教育要“謀個性之發展”“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這些在當時極具影響力的職業教育思想,很大地沖擊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首次將職業教育的發展與個人、社會緊密聯系。
建國之初,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教育與工農、生產勞動相結合,半工半讀職業教育思想受到廣泛推崇。改革開放后,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第一次以政策文件形式宣布要建立起普職教育相互溝通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開始學習借鑒德國“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推進校企合作教育。1991年全國職教工作會議提出建立立交橋,并提出了高中階段普職教育規模相當的目標,由此中等教育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中等職業教育得到較快發展。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提出實施初中后教育分流,并建立與其他教育共同發展的職業教育體系,初步形成了以中等職業教育為主體的職業教育體系。
2002年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提出要繼續發展中等職業教育,擴大高等職業教育規模,并建立中職與高職、職業教育與普通、成人教育的人才成長“立交橋”。重點關注了中高職的銜接問題,并在實施路徑上提出擴大中職畢業生進入高等職業學?;蚋叩葘W校繼續學習、高職高專畢業生接受本科教育的比例;允許職業技術學院或高等學校利用中等職業教育資源進行前三年的教學工作,五年制高職教育由一體化銜接轉為分段式發展。2014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引導一批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發展?,F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開始從能力本位走向人格本位、從就業教育走向創業教育、從終結學習走上終身學習。
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歷程始終與經濟社會發展、增進人民福祉息息相關。誕生于150年前的我國第一所職業學校,幾乎蘊藏了現代職業學校全部的生長基因和發展元素。當前我國乃至全世界都處在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但正如我們從農耕社會進入工業社會離不開職業教育一樣,在新時代來臨之際,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職業教育仍將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50年,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貫穿于中華民族救亡圖存、追求偉大復興的光輝歷程中,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必將引導我國職業教育更加全面向好發展。
(作者:李夢卿 劉晶晶,湖北工業大學職業技術師范學院)